查看原文
其他

豆瓣8.8,几乎没有台词,却是无数人心中最佳儿童片

戴锦华 给孩子
2024-10-11

1956年的法国诞生了一部仅有34分钟、只有九处台词的短片,至今,仍然是许多人心目中排名第一的儿童电影。


这部短片就是由法国导演艾尔伯特 · 拉摩里斯自编自导、由他当时6岁的儿子主演的《红气球》。


这部影片的投资仅50万法郎,短小朴素,没有大明星,没有大场面,却收获了众多极高的殊荣。甚至直至今日,红色气球仍是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一种精神象征。

《爱乐之城》中向《红气球》致敬的画面


《红气球》何以凭借精巧的构思和隽永的余韵成为剧作典范?

本文选自《给孩子的电影》

戴锦华编著,活字文化出品


戴锦华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1年,自1993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现为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电影、大众传媒与性别研究。开设“影片精读”“中国电影文化史”“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性别与书写”等数十门课程。中文专著《雾中风景》《电影批评》《隐形书写》《昨日之岛》《性别中国》等;英文专著Cinema and Desire, After Post-Cold War。专著与论文被译为韩文、日文、德文、法文等十余种文字出版。


一个童话般的危机寓言


法国电影《红气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儿童影片,而且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部真正的杰作。


它虽然讲述的是一个童话般的故事,却也构成现代社会和成人世界的危机寓言。这使它超越了一般的儿童片,而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在战后的欧洲,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停滞,孩子的成长空间严重压缩,社会整体氛围压抑,家庭、学校更无遮掩地展露出它们作为秩序和权威代理人的真实面目,甚至电影文化也集中地呈现为一种“老爸电影”的特征。


在这样一种局面下,法国的一些年轻电影人开始尝试拓出新路、奋力从困境中突围。


因而,“孩子”并非偶然地成为他们的表现对象:


一方面,在孩子或青春期的少年身上承载着真实的现实重量,


另一方面,他们也成为富于寓意性的银幕形象,通过飞扬的想象,来提示某种希望和别样的可能。


正是基于这一背景,《红气球》才具有了“世界电影”的意义。


一个男孩与一只气球的友谊


电影《红气球》讲的是关于友情的故事。


一个小男孩儿,在上学路上发现了一只孤苦伶仃的红气球,就把它带在了身边。


两“人”很快成为朋友,形影不离。


哪怕是为此而被校长关了禁闭,小男孩儿也无所畏惧,反正他的新朋友会想办法,把他从“囚笼”里解救出来。


他们一起骄傲地走在街上,在商店的门口捉起了迷藏,


路人纷纷投来羡慕又多少有些异样的目光,这使他们更显得神气。


然而,好景不长,有几个大孩子来抢红气球了,他们不仅要抢走它,而且不能独自占有它的话就要把它毁掉。


小男孩儿拼了命到最后也没能保护好他的朋友——红气球死了。


但就在这个悲伤的时刻,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千百只五颜六色的气球挣脱了一个个人类家庭的羁绊,从门口、从天窗,甚至是从烟囱里飞了出来,飞到小男孩儿的身边……


卓越的艺术语言


我们知道,电影需要通过影像和声音来完成艺术表现。


在视听语言上,这部影片有两个突出特点,堪称典范:一是对于景框的使用,一是高度反差的色彩。

高度反差的色彩对比


由于故事讲述的是小男孩和红气球的友谊,那么这里就涉及如何通过摄影机镜头来表现人物关系这样一个问题。


在银幕上,红气球本身就像是拥有了生命一样,一跃一动都神气活现,这足以令人赞叹。


而更使这部电影充满魔力的是,红气球始终和人物保持在同一景框(frame)当中,


不仅和小男孩儿形影不离时是这样,被校长穷追不舍时也是如此。


只有在同一景框当中,电影才不仅表现了故事“人物”自身的真实性(我们当然知道红气球只是一个道具而已),而且表现了人物关系的真实性,这种关系的真实才是更高的真实。


那么在什么时候,红气球才会单独地出现在景框中呢?


就是在它被大孩子用弹弓射中,渐渐失去生命、无奈飘落的时候——那是红气球和小男孩儿最终分离的悲伤时刻。


影片将故事放置在秋天,铺满枯叶的大街小巷一片萧索的景象,街上行人无论大人小孩的穿着也大都素淡、沉暮。


小学校长一身黑色大衣自不稀奇,就连身陷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的小男孩儿也难以摆脱一身的灰蓝色调。


在这样一种整体氛围的衬映之下,红气球就显得格外的鲜艳、明亮,它的活泼的生命力和机趣,与人类世界的冰冷、荒凉形成鲜明对照。


——这固然是“特艺彩色”技术特征的完美体现,但毫无疑问也是来自导演拉摩里斯的匠心营造(“特艺彩色(Technicolor)”是美国一家专门研发彩色电影技术的公司,20世纪30年代末,由它参与制作的《绿野仙踪》《乱世佳人》等影片,标志着彩色技术在世界电影银幕上崭露头角;20世纪50年代,在它的带领下,世界电影史正式进入到彩色时代,这一时期的“特艺彩色”以塑造高饱和度的色彩而著称


在影片结束时,千百只五颜六色的气球飞向空中,带着小男孩儿飞向一个更加绚丽多彩也更加可爱的别样世界。


超越儿童电影的深刻寓意


在战后法国及欧洲社会文化的背景下,《红气球》的寓意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儿童电影。


进入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相继爆发将人类卷入了空前的浩劫当中,作为核心欧洲国家之一的法国也饱受战争蹂躏。


人们不仅谴责战争本身,而且开始反思最终导致了战争的资本主义现代文明。


现代社会使人变得贪婪、野蛮,在对大自然或异域文明的永不餍足的征服和占有中,各种穷奢极欲都暴露得淋漓尽致。


世界变成了一片荒漠,人与人之间只有冰冷、隔绝。即便是儿童,也无法从这种时代氛围中摆脱出来。


《红气球》后半部分,那些大孩子对小男孩儿和他的红气球展开围追堵截,面对这样鲜活而有朝气的生命,他们一心只想着怎样将其毁灭。


影片中的这一情节无疑是成人世界也即整个现代社会的微缩投影,它以寓言的方式发出对残忍、冷漠的社会自身的控诉。


而小男孩儿呢?影片结束时,他被无数多的朋友拥抱着,继续去追寻他的童话般的梦了。


《飞屋环游记》中向《红气球》致敬的名场面


导演档案


艾尔伯特 · 拉摩里斯(1922—1970)原先是一名摄影师,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拿起导筒, 拍摄了一系列短片, 并且很快把他的摄影机镜头对准了儿童题材电影。 


1953 年的《白鬃野马》已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红气球》更是荣获 1956 年度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最佳短片奖,1957 年奥斯卡金像奖类最佳原创剧本奖。 

《白鬃野马》剧照


20世纪60年代拉摩里斯转向拍摄故事长片, 但一直未能取得成功。1970 年,拉摩里斯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拍摄一部纪录片时,发生直升机坠毁事故而不幸罹难。


深入思考


小男孩儿最后跟着气球飞到哪里去了呢?


拓展观读

影片

《白鬃野马》

艾尔伯特·拉摩里斯导演

1953年上映

《红气球之旅》

侯孝贤导演,2006年上映


冷知识

1.影片中小男孩的扮演者帕斯卡·拉摩里斯正是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的儿子。

父子俩

帕斯卡·拉摩里斯一家


2.2006年是《红气球》诞生五十周年,法国文化部特别邀请了当代世界影坛几位著名导演拍摄新片向这部影史杰作致敬,其中以中国台湾导演侯孝贤的《红气球之旅》最为出色,将拉摩里斯的电影想象力加以翻新和传递下去。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请动动手指点一个“在看”并把公众号“设为星标”


延伸阅读:

戴锦华:好电影赋予孩子毕生相随的心灵宝藏

圣诞节,查理·卓别林不该被遗忘

北大教授戴锦华:电影应成为教育的一部分,因它参与了我们生命的成长

戴锦华×毛尖:电影何以拉长我们短暂的生命?

豆瓣9.2分,李安说“它是史上最伟大的儿童电影,但值得每个成年人去看”

豆瓣9.0,《城南旧事》为何是“最具中国情感”的电影?

戴锦华×毛尖:电影何以拉长我们短暂的生命?
戴锦华:小时代是我们对今日世界的误判
《死亡诗社》:一个解放并且站立的时刻 | 戴锦华电影课


相关图书

《给孩子的电影》

戴锦华 编著

策划出品:活字文化

中信出版社

2020年08月 


戴锦华给孩子的电影公开课,

世界极简电影史,

50部经典影片赏析,

让电影做孩子心灵和视野的启蒙者与拓荒人。



一本用封面向《红气球》致敬的电影随笔集

华语世界温暖人心的电影文章


《梦余说梦:黄爱玲电影随笔集》

作者:黄爱玲

活字文化 策划出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年01月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给孩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